“素朴——中国美术馆藏大师素描展”与观众见面
前 言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在词源上,中国本无“素描”一词,但“素”“描”二字古已有之。若按古训,素描的字面则可释为:以素朴的形式描摹物象。
从17世纪中叶开始,素描用来表示以单色在纸面或其他材料上进行的、作为草稿的快速绘制作品。它可以较快地记录艺术家眼前所见和脑中所思,供创作使用。而素描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其本身所具备的功能性与过程性。所谓功能性,是指素描纯粹而专注,致力于解开从对象到画面的一系列技术之谜,致力于解决尚未完善的造型难题,包括观察与再现之道。所谓过程性,素描是创作者以个性、自由、果敢的表现方式捕捉转瞬即逝的景象和艺术灵感的最便捷方法,是创作的鲜活源泉。功能性求真而过程性求美,有真无美则庸俗,有美无真则欺世,二者统一方是杰作。
当然,任何一种技法的背后总有特定文化的支撑。西方的素描经过中国艺术家的理解与再造,便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意蕴。以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等为代表的留欧艺术家,通过对从古希腊、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造型艺术的学习与研究,深刻地吸收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安格尔、康勃夫、门采尔等大师的素描艺术精髓,运用于创作与教学中。素描开始对中国固有的造型观和造型方式产生影响,为中国现代美术的“中西合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处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融入西方美学观和艺术表现形式开辟了新径。
如今,在我们理解和运用素描时,“妙意造型”作为文化基因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毕竟,处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素描,必须亦必然反映中国人的哲学观、造型观。它既要尊重客体,又要持守主体,始终处于抽象与写实的两极之间。
中国造型艺术自古以来就同样蕴含着素描精神——在朴素无华的形式中求自然、求自心、求真性、求真美,让世人于黑与白、虚与实、疏与密、具象与抽象之间得见中国人对客观世界与艺术描绘之关系的认识与把握。今天,赓续此素描精神,以朴素的人民情怀、真实的生命感动、真切的艺术表达、创新的生动表现来进行艺术创作,这不仅是我们继承本来的必然与必要,更是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立场和动力!
广大观众可从本次展览中的大师素描作品中感受到素描艺术的素朴之美与精神力量。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中国美术馆新媒体平台